Skip to content

【社交媒體】Facebook與MeWe的網絡移民潮(下)

Written by

清君

相關文章:【社交媒體】Facebook與MeWe的網絡移民潮(上)

上次文章提及了兩個社交媒體平台:Facebook及Mewe的一些基本分別,例如宣傳標語、界面及商業模式上的不同,那這篇文章就想再進一步探討,網絡移民潮是否有望成功。

經歷了差不多一個月的討論,目前單憑觀察所得,普遍人只是將Mewe當成了同時需要管理的平台,而並非完全抽身離開Facebook,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Mewe面對Facebook的劣勢:內容與社群均未成熟

首先,撇離商業相關,要從Facebook轉移到Mewe的話要有兩個考慮因素:社群(Community)及內容(Content)。

轉移本身的社交平台,要做的不是一兩個人轉移過去就可以,而係要發生大規模用戶轉移,例如至少Facebook有一半用戶停用並轉移過去Mewe,這個「轉移」才能夠成立。像是以前從ICQ轉到MSN,再由MSN轉去Facebook一樣。

但是,到目前為止,大規模社群轉移並未有出現,同時,當一個人要轉到另一個平台,通知好友的話,都是利用Facebook Post「公告天下」,我先假設Facebook沒有刻意調低你帖子的觸及率,那麼這個「轉移公告」可以觸及多少位朋友?本身就不多,當你想去Mewe的時候,但你的社交圈子仍有大多數人停留在Facebook,那麼運用Mewe的社群既未有出現,又談何轉移?

要先想想,你在社交平台上張貼東西,求注目、求回應,可是在Mewe上獲得的回應遠比Facebook少的時候,內心就會動搖。

而當社群未有形成之前,我們再來談談個人。社交平台與內容發布平台不一樣,上面的東西大家都可以稱呼為內容(Content),那麼內容從何而來?用戶。

如我上面所述,不少人係將Mewe當成了同時管理的另一個平台,當你張貼的內容,我在別處都能看得到的話,又何必去Mewe看相同內容?又,我假設本身一個人是普通網絡用戶,沒有經營專頁、沒有經營群組。那麼至少已經會有Facebook和Instagram帳戶吧?還有Twitter的話已經合計三個,假如有心利用不同平台去完成不同目的,那麼已經至少有三個種類的東西要張貼了,還要照顧第四個平台,真的有那麼多空閒時間嗎?

撇去重複內容不講,在未能有效連結朋友、重組一個小社群的時候,內容數量足夠讓人產生依賴,幾乎將大部分上網時間都放在Mewe上嗎?答案顯然未係時機。

在營商環境上現狀Facebook比Mewe要強大得多

當提及內容時候,除了一般讀者在意有什麼帖子可以瀏覽之外,相信不少人都會接觸過網絡搜尋器。當你需要搜尋什麼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會在Google搜尋到某些專頁、某些帖子,滿足在公在私的要求。

然而,當使用Google搜尋器的時候,我發現到一個現象:當我們搜尋域名mewe.com的時候,只有萬多個結果;但在搜尋facebook.com的時候,有26億個結果。

8maEvlqdSrcZHLRO NKM7MZgjjk0D0Nn1SP FZnov7oHIzLEzgzaINFrHJ2fAoFQdEUUzCl1SJrwjuUYlz86587X8C9RE5IhSK1Hr2N8JNlggZf2gDRP2FYzXEljSAKD3S5MsXGI

雖然說一般的SEO策略針對自家架設網站來說較為恰當,我作出這樣的比較並不太過妥當,然而,可作出臆測:Mewe或許沒有針對Google search engine做相關優化設定;Google有意打壓Mewe的發展……等等。

但從結果來說,假如你在Mewe開設了相關專頁,但是沒有人搜尋得到,這還有意思嗎?

而在營商環境及角度來說,Facebook已經成為了最大的廣告商,他設有一套完整的廣告銷售工具Ads Manager,而根據Statista的資料,Facebook在廣告收入上,全球總收入以美元計算,從2017年的390億,上揚至2019的670億,而2020年的推算收入有800億。全球來看有這樣的營收,足以說明各國投放在Facebook的市場營銷資源相當龐大。

Mewe則開宗明義:No ads,沒有廣告。那麼,商家、企業將可如何利用Mewe作為行銷途徑?我認為重心應落在以人為主的Page上。既然Mewe以時序排列,又分門別類,也就是說你按「Page」就可以看到自己所追蹤的專頁,而不會錯過任何一個訊息;同時,當你按入去某一個專頁,也可以從近到遠飽覽其發布的帖子。那麼,企業要賣廣告的話,就要先招攬一班坐擁一定數量的Followers的KOL或稱之為influncer;又或者在自身企業專頁讓一堆人可以follow他。

如此說來,或許跟現在某些營銷手法及策略差不多,但要重新摸索Mewe的規矩、演算法,再重新擬價訂價等等,也是需要考慮的成本,而且目前來看,是否有需要又或者有必要轉戰Mewe呢?在千絲萬縷的利益計算底下,似乎這並不明智。

結語:或許時機未成熟又或眾人習慣難改

無論在公(也就是說牟利)又或在私(探索內容),Mewe都相對地顯得被動和弱勢,畢竟在價值創造的時候,需要先搞清楚自己定位,並且強調和進一步強化自己獨特之處;如果獨特之處在大環境看來其實是致命傷,那要麼等待時機到來,要麼去創造時機。

畢竟,Mewe能突然獲得關注,就在於Facebook的言論自由逐步被收窄,大家開始意識到大企業壟斷的壞處;然而,單靠這樣的反撲並不足以使Mewe茁壯成長,人家的弱點及痛處,可以改善或掩飾,如果只係置於競爭對手的對立面,要面對、吸納已經被寵養得習之為常的用戶,似乎仍然有一段漫漫長路。

你可能也喜歡  【數位內容】內容需要從整體佈局去看 切勿墮入虛無數字陷阱

最後更新日期: 2020-12-16

Previous article

【台灣旅行】疫情底下的交換生 台灣隔離14天的日常

Next article

【香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 香港搞藝術的潦倒印象已經落伍?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