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人語】訪Breakazine Art Director:4res丨小誌丨書籍設計丨Freelance設計師

目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一些小誌?小誌稱之為Zine,是特別題材的閱讀小物。這次接受訪問的是一位設計師——Forrest Lau,大家又可稱他為4res,要有效連結大家對他的印象,或者要借助《Breakazine》的一期「危險閱讀」來講。Forrest作為一位資深設計師,甚至可扛起《Breakazine》的Art direction工作,到底他一路走來的過程是如何呢?
1、入行做設計師的經過是如何?是否立志要做設計師?
大學時期做學生報刊物設計,愛上雜誌設計;畢業後就往了雜誌社做,換了幾間做到高層;後來進了出版社做書籍設計,目前是自己接案子加出版社全職。
立志做設計大概是大學開始。
2、設計對你來講是怎麼一回事?
用Visual(視覺傳意)去解決複雜的資訊問題。我覺得有時是information design,有時是美感的修養。更多的是希望透過提升自己美學的能量,傳遞大眾,提升整體城市美學(當然還未做到 lol)。
3、在香港做平面設計是僅足糊口、搵到兩餐還是會發大達?
搵到兩餐和發大達中間,我覺得還有很大的unknown space。傳統上,under大機構的一位設計員工,他只能搵兩餐而又不能在設計工作上找到滿足感的。但現在是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年代,對視覺設計有濃厚興趣躍躍欲試的人可以建立自己的project(例如城市字款記錄),並在網絡平台發佈,實現滿足,並因此接到新的案子也不出奇。久而久之,你還是有機會可以接到好客戶,但「發大達」還是不可及吧(笑)。
4、設計師與團隊協作的情況多不多?通常與什麼角色成員接觸最多?
客戶。然後是文字編輯或是攝影師。現在NGO的設計委托的job多了,有時是該項目(藝術節或是建築紀錄)的負責人,我透過合作而了解他們的範疇,也是有趣的。
5、承上題,與該角色成員互動,又或任何人與設計師溝通時,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
就是保持溝通,和保持耐性。設計師最嚮往的是被尊重,最討厭被奴役。所以,有時識㨂客戶都好緊要。
6、對比起你入行時,現在入行做平面設計相對容易了還是難了?謀生及工作方面有沒有大不同?
我覺得現時香港社會對平面設計師設計需求量好像差不多,甚至可能更多一些;另外社會的變化是在傳統商業世界以外,越來越多有意思的文化項目,對設計師來說是很好的事,因為文化設計更能讓設計師在設計語言上有所發揮,商業項目更多的只在乎單一的美醜和老闆的口味。
7、得悉你除了全職以外,還有freelancer身份,任何人想跳進Freelancer領域時,需要有什麼準備和技巧?
裝備自己的能力,除了是技術技能外,還有溝通能力、忍耐力和包容力。我很欣賞和注重和客戶開會的機會,一來透過開會了解大家的期望,二來可以了解大家性格,如果對方分享自己的project很有意思和很有熱情,是會使到設計師更用心的去配合。
8、當初你又是怎樣變成Freelancer?亦即係後輩應該如何踏出第一步,可以接到freelance?
主要是客人的referral,所以每個案子即使做不滿意,也要儘力去做,客人感激,有可能推薦更多的客戶;二來是我有很多獨立的zine projects,有些人是透過那些小誌認識我,繼而找我。
9、知道你除了平面設計外,也有間中寫關於電影的感想,近期亦見到你有寫到一些「樂壇名字」,這些算是副業嗎?還是僅屬興趣?對你設計又有沒有幫助?
寫作(流行文化)只是興趣,即使有幸偶爾接到寫作邀請,我也是以感恩心態去做,沒想過會否有一天以筆維生。對設計的影響也許是我在創作自己zine的時候會加添自己寫作的內容,例如自發創作關於流行文化主題的Zines《Zinema電影自學誌》和《MUSIC ZINE》。
10、全職又好、Freelance又好,有沒有哪些作品讓你特別感到滿足,當中的設計意念又是如何?
也許是《Breakazine》?我曾負責過三期《Breakazine》的art direction(和砌稿)工作,滿足感來自於雜誌專題和紙本的鍥合。當中最近一期合作「危險閱讀」是我最滿意的,因為在版面上陳列書的方式我用上了找插畫師手繪書脊的方式,最可惜是最後因為政治問題不能出街。遺憾才是美吧。
11、現時、或可見的近期,有沒有什麼計劃正進行中?
最近接的獨立案子出街的有,棚仔建築紀錄小誌、船到橋頭生活節的flyer,也有NGO如舞團的小冊子、農務黃頁等等;最近也有和青協的合作,要設計一本五感地區旅遊書,挑戰性很大。
受訪者簡介
Forrest Lau | 4res
A zine&book designer based in HK | founder of【4res電影夢囈】、【薄簿仔】、【電影自學誌】& co-founder of Zine_coop
Website: 4res.info
Instagram: @4res
Join the 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