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香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 香港搞藝術的潦倒印象已經落伍?

Written by

清君

「藝術嘅嘢我識條鐵咩」,確實,講到藝術,很多人都不知所以,會覺得藝術要麼就是有錢人玩意,要麼就是乞食。比如話在《唐伯虎點秋香》裡出現的《神鳥鳳凰圖》和《山雞啄米圖》,就是對「藝術」開的一個玩笑。

但其實,藝術就在我們身邊,藝術一直在我們的生活裡面。這次我們找來為到普及藝術不遺餘力的小城藝術館(波利),為大家一解藝術之惑,或者看完,你也會想當一個藝術家。

Q1. 設立小城藝術館的動機及目標是什麼?

A1. 創站之時作了一篇新詩,如要說初心,也是如此:

如果可以,就讓我們一起建立這屬於我城的藝術館。

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有一場買好了票,卻無法抽空出席的歌劇?

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一場讓你充滿感動,一載過後僅留餘韻的畫展?

不知道你腦海中還記不記得那一場叫你滿腹疑問,自以為忘掉了的那場藝術節?

曾經,我也以為這城儼成了文化沙漠,其實人們都沒有忘記。只是大家都被所謂的忙碌和喘不過氣,壓得看不見從沒有消失過的藝術之美。而我不過是偶爾經過你下班道路的那個問路人,讓你想起這條路除了通往你的家,途中還有那各種各樣的美。

寫下一場你不能出席的歌劇;和你一起經歷那幅不知與存在主義是否真有關係的作品;告訴你那場未來的你差點缺席的藝術展。

如果你環顧四周,發現所謂的牆壁已經無法隔絕你和世界,你會想起,你一直置身在這小城藝術館裡。

你可能也喜歡  香港水彩插畫師從小熱愛繪畫 一步一步走近全職自由人

Q2.在香港,你覺得做藝術創作如何?

A2. 香港視覺藝術創作空間是平行時空,全球最大的畫廊及拍賣會都在香港,但本土創作人似乎粉墨登場的機會卻不多。不過香港藏家和商業合作的生態過去十年亦正慢慢改善,創作人乞食的印象也不那麼準確。

而雙方合作模式由單向變得雙向,以往是以贊助的形式去做較多,但現時相對是融入藝術元素作為商業一部份,同支持更多創作發展。

Q3. 香港做藝術與外國做藝術比較起來,差別大嗎?

A3. 其實不少香港出產的藝術家在海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畫廊也在港搜羅香港精英藝術家,兩個藝術圈其實並不如想像那麼遠。

搜羅與合作的方式包括:簽約代理,舉例的話就是不定時為藝術家搞展覽,要類比的話似明星與星探,但是產品只有畫作。除了搜羅之外,也有部分藝術家會選擇自薦,但是全港每年幾百個畢業生,可能只有十個、八個能夠簽得成約。

Q4. 藝術是只屬於名流/有錢人的事嗎?

A4. 視乎觀者本身,有時波利見到有人因作品很貴或不夠貴而影響作品的評價是很可惜的。香港作為亞洲藝術交易中心很多觀賞巨作的機會都是免費的,例如拍賣預展,如果有時間不妨參觀。話說回頭,香港每天都有很多反映社會的藝術品誕生,這角度看香港藝術是很貼地的。

其實香港視覺藝術展覽數目,每年都過千,上述提到每天反映社會的藝術品,主要都是要參觀藝術展才可以看到,或許是主流媒體少提及,造成藝術家未必可以為人所認識。像是黃慧研、劉學成、林慧潔,他們三人已經是香港主要出名藝術家。

Q5. 要看懂及欣賞藝術的話,是否要先學懂歷史或什麼理論才可以?

A5. 是有優勢的,否則讀藝術的同學便白讀了。但很多不同的學科其實對觀賞藝術都有優勢,打個比方,當代概念藝術多利用哲學骨幹,這時候哲學理論又會佔優。不過很多人開始看不懂的,是後印象之後的作品,從那處開始了解人對藝術的變遷脈絡,會對理解作品更有幫助。然而藝術品中情感和敍事等面向,只要用心感受,任何人都能欣賞藝術。

Q6. 承上題,欣賞藝術有沒有客觀的門檻及觀賞方法?

A6. 欣賞藝術是主觀客觀兼備的,有說美學已經不能充分理解當代藝術,我見不盡準確。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談藝術是理解與想像的自由空間(謬譯free play),放諸今天似乎仍然合理。

直觀地去理解,是指你對畫面的理解可以牽動你的想像,例如你看到一份作品會聯想起大笨象或者自由。

Q7. 在網上介紹藝術展覽及作品,在「普及藝術」這個層面上你覺得效用大不大?

A7. 事至今天展覽本身亦在網上出現,藝評上網亦屬自然現象,香港藝評紙媒已經不多,也難對單一展覽深入討論。在此觀點上似乎深度及廣度都得以提升,起碼有看不懂的展覽可以看波利的專欄。另外訪談藝術家的環節也可以加深大眾對藝術家的認識。

Q8. 目前達成了你的什麼目標呢?小城藝術館未來動向會是如何?

A8. 能和不同媒體和藝術機構合作都是始料不及的,而本年獲得藝評組織頒獎肯定亦值得鼓舞,希望可以繼續貢獻藝壇,如果新晉藝術家有興趣也不妨聯絡我。未來計劃回歸紙本和大氣電波,如果有新進展會馬上和大家報告。

創作人簡介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屬於小城的藝術館, 帶大家尋回都市中遺忘的藝術之美。 這裡會介紹現時有趣的藝術展覽和作品, 如果有希望我們介紹的展覽或者探討的作品,歡迎留言或DM我們。

IG: HKMetropolisgallery

FB: https://www.facebook.com/hkmetropolisgallery/

Blog: https://hkmetropolisgallery.art.blog/

最後更新日期: 2020-12-16

你可能也喜歡  【設計人語】訪Breakazine Art Director:4res丨小誌丨書籍設計丨Freelance設計師

Previous article

【社交媒體】Facebook與MeWe的網絡移民潮(下)

Next article

從一個興趣發展 多重身份造就多重收入 - Stayawayfromblackhole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