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里人文化結業帶給我們的啟示:香港出版系統需要推倒重來? / 清君

Written by

清君

里人文化結業在朋友之間引來頗大迴響,業界來到這個地步該是時候思索出路。

出版社里人文化結業

我有去到里人文化的倉看過,如果要用一個比較好的形容詞,係百花齊放;一個比較差的形容詞,係亂七八糟。你會見到幾乎什麼書都有,口味幾乎係滲透每一個階層、每一個類型讀者,這或許就是里人文化結業的主因──當然一盤生意走到需要中止營運,背後有非常複雜的原因,不能事後及局外就單一觀察分析就有圓滿答案。

美術設計愈來愈重要,特定書種可數碼化

在這個著重視覺元素的時代,做書的設計不能乏味單調,近來不少獨立出版的作品都富美感,由字體、版面、設計概念、紙質等各樣都見匠心;書由一種知識載體走向商品、奢侈品的定位,但同時,並非單一姿態呈現,出版物種類繁多,但書能否賣得出去,是否受關注,美術設計似乎還是佔了個比較重的比例。

星夜出版:家居藥物攻略
星夜出版:偵探冰室

其次,係內容優劣與及出版物類型。就我而言,工具書種例如語言學習、食譜、旅遊書等,其實均可數碼電子化,比起你去旅行帶著沉甸甸的旅遊書;煮食期間要翻前翻後地看食譜,電子書絕對方便而且配合科技運用,效果要好得多。

出版泛濫引衰退,出版成數字遊戲

然而,出版社作為一門商業運作,不少係集團或較大型的出版社,他們的目標群眾廣泛而多,也有不少人對電子科技掌握能力一般,故此無法發展類型出版。同時間,這些較大的公司總有規範:出版物不能囿於狹窄題材,並且需要每年有幾多出版量、銷售量等方可維持商業營運;多種因素交織以致發行商倉庫多了不少死貨,每年死貨囤積,要不就書展散賣特賣,要不就丟棄。

香港書展

也就是說,出版泛濫亦係造成整個出版業界陷入衰退的原因。發行商與出版社之協商,也就是在「數字」上的協商,你需要每隔幾多時間,出版多少刊物,那盤數如何計得清楚,大家方能打和或賺,但到頭來其實虧蝕機率要更高,畢竟「書本」作為「商品」,不是日常用品、不是消耗品,更不是必需品,只係在滿足人類基本生理需要以後,一個更高層次的選擇,而香港社會眾多因素,又使到「書本」的銷情慘淡,在此不想談人人皆知的政治因素(即三中商攪局),不如談談其他。

香港出版業面對的3大問題

首先,係好多人都談論的土地問題(嘛,又回到政治因素),沒有書櫃或位置存放圖書,已經係死症。其次,書在構成香港社會或城市面貌來講,並不佔特別重的位置,現在所謂的「文青」,也只係打扮上比較樸素,營造一種知識青年的感覺,有沒有書係其次,最重要影相打卡的地方有人文氣息。其三,就係書本身的定位,在我們談論書市好與不好的時候,需要知道教科書等讀物係另一範疇,那麼我們講的書市,其實係什麼呢?

香港西洋菜南街有不少二手書店
西洋菜南街有不少二手書店。(priscillaserneo@unsplash)

愚以為應該可以將出版物劃分為兩大類:消閑娛樂和進修增值,前者即流行讀物如小說、散文、繪本、漫畫等等,後者則係泛指一切消磨時間以外、提供刺激以外的讀物,即例如歷史書、社會專題書籍、攝影集等等,並非指流行讀物不能增長個人學識,而係後者確乎係「知識載體」,但同時也是一種「奢侈品」,而所謂書籍有價、文字有價,價值在於作者販賣本身個人經驗及學識──矛盾在這些內容卻又在網上可以較低消費、甚至免費獲得。

作為加工的奢侈品,出版物會比較好讀、易讀,那是集編輯、作者、美術之大成的心血結晶,然而花了這麼多時間、工序去雕琢出來的東西,也還不合每一個人的口味,其實出版係一種風險非常高而且獲利回吐非常低的行業,而發行商作為連結出版社與書店的橋樑,這種商業營運模式走到今時今日,或者已經係去到盡頭,業界必須推陳出新。

出版業界想擺脫發行商有無可能?

然而,假如業界想要擺脫發行商,取消中介人角色,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有很多。首先第一,倉庫問題,發行商負擔倉存、物流、發行角色,如果要擺脫發行,出版社自己須解決倉庫問題,這或許不難,但始終也是一大筆成本。

書本出版

第二,發行問題。過往有發行商作為中介人角色,與書店聯絡並安排物流讓出版物上架,從而銷售。出版社在失去發行商以後,需要自己逐間書店洽談,並需要安排物流運輸,當中所涉時間、人力物力成本,又係一筆成本。

發行作為中介人角色可能可以淡化,但我們需要找什麼去取代發行呢?網絡營銷?問題係,網絡營銷需要解決以上兩項問題之餘,也需要考慮「曝光」問題。現在的網絡營銷主要依賴社交媒體,而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實在難以緊貼,就算玩得出神入化,也總有一部分人無法得知出版社已經出版社了新書,因為根本沒有派送訊息給他們。

結語

講到底,傳統出版是否仍然有其生存空間?有的,當我們易位思考,為什麼我們會購置圖書,並且作為收藏品?想一讀再讀,而且紙本可以經歷時代考驗,傳承下去,數碼資料一旦被毀,沒有備份的話,那就可真是糟糕了。

在此我想提出的係,紙製品書籍走向精品、精製,限量發售或許是一個方向,但日常營運的話,配合電子科技發展,可能真的整個行業系統需要推倒重來,甚至說,是否仍然需要實體書店,那也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最後更新日期: 2020-12-18

Previous article

脫離時代背景只是單純的愛情故事:《返校》提醒大家自由來之不易 / 清君

Next article

武漢肺炎疫情中偷閒──溫柔與剛毅畫展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